其实,像这般因眼前小利就轻言放弃的人不在少数,他们却忘了,即便无法获奖,参与其中开拓眼界、增长见识,对自身厨艺水平的提升也是大有益处的,我心里默默将这种行为称作“短视行为”。
而在培训期间短暂的接触交流里,我留意到三个人,极有可能是我在厨艺比赛中的劲敌。
先说陈志徽,听闻他从业近三十年,是粤菜烹饪界实打实的行家。在传统粤菜技法的研习上,他浸淫多年,造诣非凡。培训休息时,众人围坐交流,谈及经典粤菜的烹制要点,他总能信手拈来,从食材的精细挑选,到火候的微妙把控,再到调味的精准拿捏,一一道来,仿若一部行走的粤菜百科全书,旁人听得津津有味,频频点头,对他的深厚功底钦佩不已。
再瞧林文涛,刚过而立之年的他,毕业于声名远扬的烹饪院校,理论知识扎实得如同坚固的基石。他有一手令人赞叹的绝活儿,擅长巧妙地将现代营养学知识融入粤菜烹饪之中,经他手做出的菜品,美味与健康兼得。课间闲聊,有人好奇如何在保留粤菜风味的同时优化营养搭配,他瞬间来了精神,引经据典,从食材的营养成分剖析,谈到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的保留与损耗,侃侃而谈,大家围在他身边,如获至宝般汲取着知识养分。
还有赵建辉,他是从五星级酒店而来。此人精通西餐摆盘与粤菜的精妙融合,他创作的一道“鹅肝酱配粤式酥皮”,曾在酒店里惊艳众人,引发不小的轰动,为他揽获诸多赞誉。他曾工作的酒店常常接待国际贵宾,频繁的国际交流让他拥有了开阔的国际视野,因而对食材的国际化运用得心应手。培训时,有人提及海鲜菜品创新,他当即分享了国外沿海地区别具一格的海鲜处理手段,以及西餐中独特的海鲜调味技巧,如何巧妙融入粤菜海鲜料理,一番讲述新颖独到,仿若为大家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美食天地的大门,众人皆眼前一亮。